5/10
大汗之国
西方认知中国的过程。
第一,对中国充满欲望的想象,给了早期的西方世界向外探索的原始动力。在十六世纪初,因为种种不利因素,让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探索暂停了脚步,但当二百年后的清政府放宽了外交政策,允许西方使节进入北京之后,贸易往来的日渐频繁,让西方世界对中国充满欲望的想象也再次升腾,这为欧洲扩张运动提供了持续的动力。
第二,随着中国与西方的来往日益增多,中国对于西方的神秘感也随之减弱。同时,因为西方世界在近代的高速发展,让西方社会的自信愈发增长。在这种大背景下,中国在西方社会中不再享有百分百的好评,甚至因为西方至上的“真理主义”,凡事都以西方为标准作岀比较式的看法和结论,让中国的形象在西方社会中急转直下,成为被抨击的对象。
第三,不论是神秘感的减弱,还是印象分的走低,都没有让中国失去对西方世界的吸引力,而且这种吸引力从马可•波罗时代开始,至今延绵不绝。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两方面,西方世界也都不停地在对来自中国的文化刺激做岀反应。
6/10
前朝梦忆
很别致的人生,不降不抗。追思前朝。波澜壮阔的一生。
张岱入生的编年史,也是对明清换代时汉族精英阶层心路历程的全景展现。史景迁借由张岱的一生展示了在晚明极致的繁华下,隐藏着让人不安的因素,比如信仰缺失、科举僵化等,寄生在体制上的精英阶层虽然对一切都看得清楚,却无力改变,只能寄情于玩物,来疏解自己在一片繁华中的困惑。
但明朝的覆灭不是因为某一人或某一事,而是众多不良因素经年累月地堆积所致,所以,当时代走向终结,精英阶层们不管再做什么,也已经无力回天。很多人因为无法面对时代的嫗变而求死,而像张岱这种选择在清朝继续活下去的人,是因为抱着对前朝无法忘怀的思念。这种执念支撑他们继续生活,并不停地追忆、书写过去的一切,以期那个逝去的时代能不被人们遗忘,而他们,也在回忆中找到了心灵归宿。
6/10
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
1728年,乡村教师曾静写了封信,希望能说服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。结果事情败露,曾静被捕入狱。在满清时代,汉人知识分子涉嫌谋反的案件并不少见,但让入没想到的是,这次的案件却引起了雍正的极度重视。身为皇帝的雍正试图利用曾静一案,达到从思想上引导汉人抛开“华夷之辨”的传统观念,将君臣关系抬高到民族问题之上。所以雍正才利用了曾静的反省悔悟,编撰岀了《大义觉迷录》,并将这套书利用国家力量向全国推广。但雍正试图融合满汉两个族群的文化认同的尝试最终失败。而乾隆开始走向满族自身认同的另一个方向,在包容多种异质文化的同时,开始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。曾静也因此从一个正面榜样变成了负面教材,被处决。
8/10
曹寅与康熙
包衣虽然在血统上说是汉人,但在自我身份认同上却是满入,正是这种特质,使他们在康熙朝获得了信任与重用。包衣们对满汉文化的融通,让他们可以在满汉之间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政务与琐事,帮助统治者维持社会的稳定。
康熙在性格上有着近乎偏执的控制欲,这让他在处理政务时喜欢面面俱到,所以织造这个独立于传统官僚体系之外的职位,才一直被上三旗包衣占据,并成为康熙的耳目。对康熙来说,最重要的是能力与忠心,所以他对贪污腐败的态度一直很宽容,从不严格区分责任与利益。也正是因此,在曹寅死后,当曹家后人的办事能力无法再达到康熙的预期时,曹家就开始失宠了。
最后一次南巡后,因为年龄和身体问题,康熙无法再去南方实地考察社会形势,所以才让很多派驻在外的上三旗包衣成为政治密探,用以维持皇权对南方的控制力。这种政治手段在后来的雍正朝得到进一步发展,成为集权专制的重要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