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/10
从明朝到清朝,改朝换代让傅山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趣味都发生了转变。傅山重新认识了颜真卿的书法,而且高度推崇。他认为“支离”是颜真卿书法的重要特质,还提出了“四宁四毋”的美学观。
随着清政权逐渐稳固,康熙皇帝推行了高明的文化政策,遗民文人和政府达成了和解。文人在反思明朝灭亡原因的过程中,提出要回归古代传统,音韵学、考据学和金石学发展起来。傅山的美学思想逐渐从“尚奇”变成了“崇古”,这个“古”是碑刻里的篆书和隶书。傅山彻底建立了碑学体系,中国书法的一场大转变就这样完成了。
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,傅山的美学思想从“尚奇”,到“支离”,再到“崇古”,在这个变化过程中,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书法内部的变化,也能从这里反思政治文化对审美倾向的塑造。在傅山的案例里我们看到,艺术家对他们生存状态的普遍感受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6/10
清代初期以来”碑学”思潮的兴起,让古代普通人的书写也被纳入到书法经典体系之中,对书法史上传统的”帖学”构成了冲击,沿着”碑学”的思路继续往前走,发现一个悖论。这就是只有古代普通人的书写进入了书法经典体系,当代普通人的类似书写却无法成为书法学习的对象。这是因为古代书写遗迹留存很少,物以稀为贵,而且学习已经逝去的古人,不会造成名气、著作权等方面的利益纠纷。所以说,”与古为徒”是书法家潜意识中的一种法则和智慧。在分析了古代”民间书法”和今天的”民间书法”的不同待遇的基础上,指出”民间书法”的概念在学理上站不住脚。书法中的”平民精神”最本质的内涵,应该是书法家用自己的艺术实践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努力。那些用”平民”作噱头的行为,应该受到批评和抵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