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以时间为脉络,回顾中国史学自春秋战国时代兴起,历经魏晋隋唐和宋代的兴盛,再到明清及民国时期的衰落的整个发展过程。
其次,历数中国史学的几个主要体例,分别是以《尚书》为代表的记言体,《春秋》为代表编年体,《史记》为代表的纪传体,《通典》为代表的政书,以及《通鉴纪事本末》为代表的纪事本末体。
最后,钱穆探讨了对史学著作的选择和评价标准,他给予那些具有开创性的著作更高评价,并重视史学家本身是否才学识兼备,继而提岀读史要有继往开来的精神。
第一,介绍了从文化冲突的角度来重新认识秦从强大到灭亡的过程。秦因为偏居西部,文化远远落后于东方国家,东方人才被大量引入,商鞅借助东方国家的经验实行变法使秦迅速强大。秦强盛的过程,伴随着东方文化西移的过程,吕不韦通过组织编写《吕氏春秋》大规模引进东方文化。但是,秦境内两种文化并存,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,如东方宾客在文化上对秦的轻视傲慢,秦对东方文化则是有着始终摆脱不掉的嫉妒等。
第二,汉武帝与秦始皇所作所为如出一辙,结局却迥然不同,汉武帝开创盛世,背后的指导思想就是法先王。汉武帝通过一系列措施,改变了汉初遵守黄老之道,无为而治的保守思想,同时通过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,设立五经博士,将研究儒学和做官联系起来,成功地实现了思想的统一。
第三,汉代儒生主要通过谈论灾异和礼制来影响政治。汉儒喜欢谈论灾异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入君失德,如果灾异频繁,那是上天严重警告,天子应该退位让贤。王莽能够上台,并不是仅仅靠着王莽一个人所谓的虚伪奸诈和外戚的势力,另一方面也与功德、符命、禅让之说的推动有关。汉儒通过谈论礼制来答谢上天、安抚社会、约束百姓。儒生通过这些学说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
孔子一生干了三件事
1.教书育人
当时的老师只传授实用技能,但孔子不同,他经常向学生讲述人生哲学,注重培养道德品质。教学方式上则主张因材施教,根据每个人的天赋、性格进行教学。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教育家。孔子一辈子教过很多学生,著名的有子路、子贡、颜回、宰我、曾参、子夏等。他对教育的重视,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。
2.从政
五十多岁的时候孔子出任鲁国大司寇,掌管鲁国的司法大权。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,试图打击贵族势力,把权力重新集中到君主手上。但改革最终失败,为了避难,孔子带着弟子逃出鲁国。在这之后的十三年里,孔子周游列国,寻找能让他实现政治理想的君主,然而他的学说,当时的统治者都不愿意采纳。所以六十八岁那年,孔子返回鲁国,安度晚年。
3.写作
晚年的孔子不再试图从政,而是开始编书、写作。作者认为,孔子最重要的著作,就是《春秋》。《春秋》原本是鲁国的官方史书,孔子晚年重新整理和编辑这些材料。他以“礼”为标准,对符合礼的人和事予以表彰,对违反礼的人和事,进行批评。
周公创造了周礼,它表面上是一堆繁琐的仪式,但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秩序。钱穆认为孔子对传统文化、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,就是奠定了教育的重要性。
由于中国历史具有浑融一体的特性,因此对中国历史要做通体研究,从头到尾知其大略,做到看大处而不只看小处,看总体而不只看个别,看长处而不只看短处,然后才能有收获。非常受用。